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前景 >>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投资机遇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李浩、纪翔)
1、碳中和势在必行
1.1、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碳中和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快速上升1℃左右,近十年形势尤为严峻,年成为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据IPCC研究,在升高1.5℃的情况下,将有4%的脊椎动物、8%的植物和6%的昆虫灭绝,地球上耕地也会减少3%;若是气温升高2℃,动物灭绝量和耕地减少量都将翻倍。面对温度升高对地球生态造成的严重打击,碳中和成为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势在必行。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签订,碳排放量控制目标成为全球一致导向,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继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年《京都议定书》之后,年多方签署的《巴黎协定》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控制的目标导向,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旨在将全球气温较前工业时期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最好限制在1.5℃以内,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
中国达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欧盟、英国、俄罗斯等已于20世纪达到碳排放峰值;美、加、日、韩、巴等54个国家也已达到峰值。因而,多数国家规划年完成碳中和,其中部分北欧国家规划时间甚至更早。相对而言,中国是后来者,整体规划时间较晚,中国力争于年碳达峰、年碳中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时间短、减排任务重。具体数据上看,中国低碳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到年仅有62%,对比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63.7%和73.9%仍偏低,且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85%左右,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比重28.8%,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的高储蓄率与投资能力,有望利用广泛的国内市场,在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等方方面面,形成强大的且长期的投资效应和社会效益。
1.2、树立大国风范
碳中和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欧洲,年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欧盟首先提出欧洲要在年建成世界首个“碳中和”的大陆。我国近年更多地强调绿色发展,相对于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支持。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在碳中和这一议题上将更加活跃,同时也会长期而强力地推进国内碳中和进程。
年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目标,提出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减排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的大国风范,体现出中国对于实现全球年零碳排放目标的决心与气魄。以此来看,我们认为碳中和可能是一个长期并具有强执行力度的国家政策。
2、碳中和下的多重挑战
中国的发展阶段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从经济增速上来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GDP增速进入6%区间,相比欧洲的1.5%和美国的2%更快。而中国人均GDP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预计到年中国人均GDP为国际元,欧盟在年碳达峰时人均GDP已达国际元,美国在年碳达峰时人均GDP为国际元,中国要在人均GDP相对低的水平下实现碳达峰,难度更大。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更偏重于制造业,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5.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3.1%,制造业的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28.8%,美国仅有14.5%,欧盟9.7%。在排放总量大且继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排放量任务艰巨。相对依赖化石能源的中国将面临碳达峰前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中国碳达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从能源结构与效率上来看,中国依赖化石能源,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到85%,其中煤炭占58%,石油占19%;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使用煤炭比例仅有12%和11%。此外,中国的能源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年,中国GDP相当于欧盟的2.43倍,相当于美国的1.61倍。我国能源效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3、碳中和全景图
3.1、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成为国家长期战略规划。目前,我国碳减排目标已从相对目标进入绝对目标阶段。到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年非石化能源电力要占总电力的90%。而从年到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13.8%上升至15.8%,年底,风电和光伏装机量仅有4.4亿千瓦,若要达到预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应用要持续提速。传统能源和重工业也要加速改革和退出,以煤炭行业为例,清华大学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呈明显正相关,为达到碳排目标,年煤炭产业要基本退出市场;其他行业也要进行低碳化绿色化改革,年工业部门碳排放要从年的59亿吨下降到21亿吨,降幅超60%。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都会大幅变化。
两会召开进一步影响碳中和政策预期。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碳中和问题,提出要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审议十四五规划草案时提出,未来五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此外,十四五规划中还首次提到将在部分地区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便于新能源和电力传输的发展,在投资上具有重大空间。
3.2、碳中和达成路径全景图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工业减排、环保监测和新能源使用。
路径一:工业减排
工业减排的方法包括改变燃料、关停高耗能企业和错峰生产。由于年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较年需降低60%,因此工业减排是减碳的重中之重。工业生产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部分不需要燃料参与化学反应、只需要热量的产业将把传统燃料变为较清洁的天然气或无碳排的氢气,以此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对于煤炭、石化、钢铁等需要燃料参与反应的产业而言,改变燃料无法完成反应或成本过高。开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是重要减排方法,关闭高耗能、落后产能,再用错峰生产的方法控制生产量,维持供需紧平衡,从而将碳排放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如煤炭行业预计在年全面退出。
路径二:环保监测
环保监测重点是排放监测、碳捕捉与碳的储存利用。全国碳交易市场于年首先向发电行业开放,未来将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各个行业。作为碳交易所需的基础设施,排放监测系统将加速构建。碳捕捉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直接从空气中收集二氧化碳,经过提纯、压缩、运输后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海底或直接再次用于生产和服务。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结果,为实现2℃目标,年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将减少5.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未来前景广阔。
路径三:新能源使用
新能源使用将大大减轻碳排放压力,光伏、风电、氢能、特高压等配套设施空间大。《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提到,在2℃目标下,年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比例由当前的约32%提高到约90%,目前我国光伏与风电都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确定性高。在乘用车电动为主、商用车氢能为主的指导下,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在政策催化下销量也将大增,预计在年达到新车的25%,而氢能汽车现也在快速研发之中。未来电动化前景确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配套设施也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4、“碳中和”下的投资主线——迈入后工业时代
4.1、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高耗能产业龙头优势彰显
中国目前处于产能收缩期,供给侧收缩带来的是工业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年以来,中国逐步减少投资,收缩产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持续下行,从最高的26.6%下降至年底的2.9%。期间,工业行业的集中度在供给侧收缩的环境下持续提升,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在年达到峰值,在年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后,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工业企业数量加速下降。
“碳中和”代表着中上游周期行业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此轮“碳中和”政策着力于工业生产端的减碳,这将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产业供给,促进产业加速升级,产业中的中小公司将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在碳中和背景下,产能高、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钢铁、煤炭、石油和化工等中上游高耗能产业的相关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2、“碳中和”与“去杠杆”并行,看好消费扩张与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
从总量上看,为保持价格的稳定,国家在限制供应的同时,也需要控制需求,因此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去杠杆政策将会并行存在。“碳中和”政策在生产端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其主要对应的需求是投资,包括地产、基建和企业资本开支。为了维持总量供需的平衡,我们预计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国家将持续执行去杠杆政策,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加大消费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工业时代。
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好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在上游供给收缩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产业升级表现。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年之后,随着中国产能的收缩,企业利润率在不断提高,出口占比不降反升。这不仅说明了利润和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减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后续,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加速升级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利润分配格局中的占比将继续扩大,产能将逐步向全球扩张,中下游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上行。
4.3、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符合“稳外需”的长逻辑
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我们在《制造与消费双轮驱动——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中美经济结构互补逐渐弱化,美国对华的政策具有长期的持续性。长期来看,外需撤离中国的趋势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发展我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且被国际产业链所依附的优势产业是稳固外需的长久之策。
目前中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新能源、电力装备和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据《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年底我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7%、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的41%,新能源汽车新增量和保有量均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已形成了技术和产能的积累,具备广阔的需求空间,持续发展将巩固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碳中和”下重点强调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既符合我国“稳外需”的国家战略,又迎合了国际政治需求,是一个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国家政策。
5、新能源车:产业变迁,献力“碳中和”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年中国能源活动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7.7%,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为14.0%、6.7%和1.6%。而能源活动包括能源生产与消费,能源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占能源活动的45%;能源消费端,制造业与建筑业占约38%,交通运输占约9%。
交通运输中,道路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道路交通排放为交通运输部门排放的82.7%。相对于航空、水运等而言,道路交通减排潜力大。在道路交通领域,根据WorldResourcesInstitute数据,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占比为87%,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44%,重型货车(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3.5吨)保有量占比7%,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为41%,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乘用车与货车。从增速上来看,~年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5倍,货车增长2.1倍,乘用车碳排放增速显著高于货车。
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的关键途径。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核心思路是在能源消费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置,包括燃料电池车与电动车;此外,在能源生产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源等清洁能源,辅以储能,应用于新能源车。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结合技术、资源、应用场景等综合判断,乘用车主要以纯电动为主,辅以插电式、混动作为过渡,而商用车方面,预计呈现纯电动及燃料电池车并举的技术路线。
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目标已在路上。根据EVSales数据,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万辆,YoY+43%。其中,欧洲电动车销量达.5万辆,YoY+%;中国销量达.7万辆(EVSales口径),YoY+12%;美国销量32.8万辆,YoY+4%。渗透率快速提升,全球电动车占比由年的0.6%提升至年的4.2%。
我们认为,当前全球电动车已经走上正轨,产业链配套大幅完善,各领域技术、产品均取得了十足的进步,越过补贴驱动时代,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市场自发性需求提升,未来渗透率仍将加速提升。
政策方面,顶层设计,高举高打。当前,全球核心经济体高度重视碳排放。中国提出年碳达峰,年实现碳中和;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拜登高度重视碳排放;欧盟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年)从目前40%的减排目标提高到60%。落地到微观层面,中国在提出年电动化率达到20%,双积分等长效机制进行约束;欧洲方面,德国、法国、英国等提出将在、、年实现%电动化率,辅以严格的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宝马、戴姆勒、大众等国际车企纷纷加码投入巨资,打造专属电动车平台。
供给端,百花齐放,多力角逐。以Tesla、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打造爆款车型,差异化定位,以电动智能互联取得市场青睐。而传统厂商不甘示弱,宝马、戴姆勒、大众等耗费巨资打造电动车平台。此外,Apple、小米等潜在进入者潜心蓄力,有望为市场带来惊喜。
需求端,性能优化,成本逐降,自发性需求凸显。电动车智能互联成为重要卖点,是与传统车的核心差异点,相较而言,电动车更加适合智能驾驶,其结构更加简单,反应更加敏捷。此外,动力电池成本快速下降,~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约90%,购置成本进入主流汽车消费价格区间,使用成本较燃油车有显著的优势。伴随充电桩普及率、充电速度不断提升,电动车自发性需求有望持续爆发。
伴随电动车高速增长,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动力电池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我们判断,预计到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将超万辆,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GWh,~年CAGR为45%,预计年全球锂电池需求GWh,~年CAGR为37%。而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地位雄厚,四大材料及电池均占半壁江山,我们认为,此轮全球电动化浪潮中,中国上市公司参与深,且在核心供应链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将深度受益,进而持续巩固其全球地位。
站在当下,
1)价格端,需求旺盛助推价格上涨,钴、碳酸锂、六氟磷酸锂价格由年7月分别约26/4/7万元/吨上涨至当前约42/8.3/20万元/吨,涨幅明显,验证产业链需求高景气。
2)需求端,1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17.9万辆(中汽协口径),YoY+%,MoM-28%,迎来开门红;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0万辆,YoY+%。欧洲十国年1-2月累计销量19万辆,YoY+57%,电动车渗透率约15%,2月环比略有改善。产业链排产旺盛,头部企业Q1排产同比3倍左右增长。
3)供给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以Tesla为代表的新势力、以大众MEB为代表的合资品牌全面向上,产品力强。
4)政策端,四十五规划陆续落实到各地方,全球碳中和持续推进,政策保驾护航。
5)业绩层面,Q1业绩将在4月陆续落地,有望超预期。结合以上,我们认为当前迎来良好布局时点。
6、光伏:碳中和增强需求的确定性
光伏发电成本降低,迈入平价时代。根据CPIA,年中国光伏竞价项目中最低中标电价为0.元/kWh(折合3.46美分/kWh);全球最低中标电价为1.32美分/kWh,降幅达19.7%。其中国内组件价格降至1.57元/W,同比下降10.3%。光伏组件“降本增效”,使其LCOE持续下降,年LCOE较年下降8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光伏发电未来成长空间大。国家统计局表示,年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亿千瓦,增长24.1%。基于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到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提高至20%,而到年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且由于光伏较风力发电具有不受区位限制等优势,预计光伏发电将占风光发电总和的50%以上。我国各部委相继出具相关文件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国内未来光伏增量空间广阔。
全球共同推进“碳中和”进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大部分计划在年实现,如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另外,欧盟成员国同意将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至55%(相较于年)。全球的共同政策支持以及光伏发电的持续降本,预计未来全球光伏装机增速将维持20%-30%。
7、机械:核电装备及锂电设备受益“碳中和”
7.1、核电行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根据世界核协会的数据,截止年12月,全球共有个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GW。其中美国接近台、法国56台、其次机组较多的是中国、俄罗斯及日本。从核电占国家总发电量的比重来看,截至年末,全球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超20%。其中法国的核电比重高达71%,韩国占比26%,美国和俄罗斯接近20%,而我国大陆地区核电占发电总量占比尚不足5%,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仍属于核电应用较低水平。
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远看核电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火电的基础能源。相对于火电发电方式,核电具有不排放污染气体,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势;相对于水电和风电等能源,核电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发电高效稳定。
我国是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大国,截止年底,我国在建机组装机容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约47GW。年,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较年提升1pct,核电应用不断增加。从核电政策指引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近十年中首次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较“十三五规划”的万千瓦目标相比提升21%,与年前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方向相一致。
考虑到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目标的提升,核电机组的规划数量有望增加。在核电产业链中,核电设备可以说是与核电结合最紧密的,具备一定的需求弹性。同时,设备环节的附加值大,民营企业参与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