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前景 >> 如何制作一个人造太阳
建造人造太阳,追逐无尽能源,首先第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核聚变。
我们为什么又要花费巨大的心思,和巨额的资金来研究核聚变呢?我们知道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的中心是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的周围分布着带负电的电子,所谓的核聚变反应,就是让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互相碰撞彼此聚合。
核聚变
从而生成和原来完全不同的原子核,这种原子核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核反应”,核反应通常要比普通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高得多,那么核聚变是怎么产生能量的呢。
我们以未来的聚变反应堆所使用的原料为例,在未来聚变堆的核反应中,一个氘原子核与一个氚原子核碰撞,形成了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
而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减少了0.4%,减少的质量就转变成了巨大的能量,这是由质能方程E=mc所得出的结论
那么核聚变的能量会有多大呢?它是石油的万倍,也就是说,1g核聚变发电的燃料,几乎能够产生8吨石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虽然我们天天在报道各种核聚变实验的最新进展。但实际上,我们平时一直都在享用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能
太阳是一个几乎全部由氢元素构成的气体大球,在它的中心位置,发生着持续不断地核聚变反应,使氢元素互相聚合起来,而正是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热量,才使得太阳发光发热。
所以实现核聚变发电就相当于在地球上建一个“人造太阳”,其实除了能量巨大之外,相比于核裂变,核聚变还有很多优势,这都使得人们从未停止追逐它的脚步。核裂变使用的是铀燃料,但铀元素资源是有限的,在未来很有可能面临枯竭的局面,但核聚变发电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氢和超重氢,这都是氢的同位素,在地球上的储量几乎是无限的。
而且这个储量和石油还不一样,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哪里有水哪里就能获得原料,核聚变的另一个优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就是它的安全性。
这怎么可能呢,氢弹那要比原子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实际情况是,当核聚变反应装置发生异常时,不会像核裂变那样向过度反应方向进行,不会引发连锁反应,反应会被快速抑制。
从原理上看,是不可能形成失控之势的,另一方面,虽然在核聚变发电中也会产生放射性废物,但是绝不像核裂变发电那样,产生需要与人类隔绝几万年的高放射性废物。
那么要实现核聚变需要又该怎么做呢?又该满足哪些条件、获得哪些原料呢?
第一个原材料便是等离子体,上面我们说了,要产生核聚变,原子核之间就需要有相对高速的碰撞才能实现,但是原子核通常是被电子包围的,所以要想让原子核更容易互相碰撞,就要把电子从原子核上剥离,使得原子核处于周围没有电子的状态,也就是说原子核必须是裸露的,而使原子核裸露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物质处于高温状态。
从本质上讲,温度就是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的描述,也就是说物质的温度越高,其中的原子或分子的活动就越剧烈,物质温度越低,其中的原子或分子活动得就越缓慢,高温状态既会使得原子核的运动速度增加,也会使得电子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比如说气体就是原子或分子在空中高速飞舞的状态,当气体的温度达到几千摄氏度时,原子或分子间的相互碰撞会更加激烈,碰撞的瞬间,电子会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这种电子和原子核分离并高速飞舞的状态就是“等离子态”。
等离子态
对应的物体就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和固体、液体、气体并列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只有达到等离子态,原子核才能发生聚变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等离子体的例子很常见,比如火焰的一部分就是等离子体,荧光灯内部的水银蒸气,由于放电也变成了等离子体,由等离子体发出的紫外线,碰撞涂在灯管内壁上的荧光物质,这就是荧光灯的发光原理。
还有闪电和极光也是等离子体发出的光,当然了太阳也是由等离子体构成的,说得更远一些,由于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大部分都是恒星,所以可见宇宙的99%以上的物质都处于等离子态。
在可见的宇宙中,等离子体才是常态,而固体、液体和气体其实是极少数的
我们就得出了要想获得核聚变反应的第二个条件,这就是高温,由于任何原子核都带正电,原子核相互靠近就会产生静电斥力,所以为了产生聚变反应,就必须给原子核以足够的速度来克服这个静电斥力,而又由于原子核的运动速度与等离子体的温度是等价的,所以要想产生聚变反应,就必须使等离子体处于高温状态,对于核聚变发电来说,它所需要的温度是1亿摄氏度以上。
当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时,核聚变发电所需要的等离子体中的粒子速度,会达到每秒千米的高速,而常温空气中的分子速度仅为每秒米左右。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核聚变并不是在特定的温度下才发生的,它并没有一个触发温度,只是温度越高,原子核就越是互相接近,也就越容易产生核聚变,其实即使在低于1亿摄氏度时,聚变反应也能发生,只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比如说万℃时的发生概率只有1亿℃时的1/10,这下我们不禁就有疑问了,太阳的能量之源是聚变,它的中心发生着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正是由于这个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所以太阳才可以在几十亿年间,始终保持着高温、发光的状态。但是太阳的中心部分温度只有万℃,这和1亿℃相比,简直就是低温,那么太阳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太阳由于自身的引力而发生了强烈的收缩,中心内部的密度非常高,一立方厘米达到了惊人的g。所以原子核互相碰撞的机会就非常大,这就是它在低温下也能够产生核聚变的原因。
所以在地球上,不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核聚变发电还是氢弹,人们都不使用最常见的一个质子一个电子的氢,也就是不使用氕,因为要想实现经济的聚变堆,不能只追求高温,还需要提高等离子体的密度,而使用氕,所需要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在地球上是很难人工实现的。现在人类对于温度倒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在核聚变实验中记录的等离子体温度记录,已经远远超过了1亿℃,最高记录是5.2亿摄氏度,这个记录是日本的核聚变实验装置JT-60,在年创造的。
那么不使用最常见的氢,我们使用什么呢?
未来的聚变堆使用的燃料是氘和氚,也就是重氢和超重氢,这哥俩都是氢的同位素,也就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量的原子,它们的化学性质和普通的氢元素完全一样,比如氘和氚都能够组成水分子。原子核通常由多个带有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但是最简单的原子核,氕原子核仅由一个质子构成,而氘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
氕、氘、氚
氚的原子核则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氚是会发出β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为12.3年,所以必须严格管理。防止其泄漏到周边环境中去,那么为什么必须使用氘和氚,使用碳不行么,原理上可行。
碳聚变
但实际应用中不可行,这是因为聚变堆使用氘和氚,这样的组合是最容易产生聚变反应的,如果用其他原子核进行聚变的话,等离子体的温度就必须提高很多,这在技术上是个难题。
另外像氢这样比较轻的元素,也要比碳那样比较重的元素,更容易发生核聚变反应,这是因为全部元素中,静电斥力最小的,就是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的氕、氘、氚,而碳的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由于静电斥力与各个原子核所带电量成正比,所以碳原子核之间存在的静电斥力,是氢原子核之间的36倍,这就使得核聚变反应非常困难。
在宇宙中,碳原子核之间发生的聚变反应,也只有在年老的恒星,上才会发生,而在静电斥力最小的氕、氘和氚的组合中,既比较容易产生核聚变反应,又容易获得的是氘、氚的组合,而氕的聚变反应,人类很难达到太阳中心部分那样的高压,所以人类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把它们用作燃料。
总之一句话,氕的聚变反应需要的高压我们达不到,碳那样的高温也很难,所以氘和氚自然就被钦定了,说到氘和氚容易获得,那么它们是从哪来的呢,貌似我们生活中没有见过它们,其实氘也是天然存在的,存量占氢元素总量的0.%,人们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可以把重水从水中分离出来,之后再电解重水,就可以得到氘。
由于氘可以从水中获得,所以说它的储量是近乎无限的,另一种燃料氚虽然在自然界中的储量极少,用从水中分离的方法满足不了需求,但是用锂就可以在聚变堆内人工生成,原理也很简单,氘和氚在发生核聚变反应后,除了产生少量的氦原子核,还会产生副产品中子,中子会从等离子体内部飞出,高速飞出的中子其实就是一种射线,能够轻易穿透物质,但如果在聚变堆的内壁贴上含有锂的陶瓷,高速飞来的中子就会在这里产生另外一个核反应,就会产生氚。
通过储氢材料来回收这里产生的氚,就可以用作核聚变发电的燃料了,当然了这只是简单的描述,实际的应用要复杂一点,由于一个氘与氚发生聚变只能产生一个中子,这个中子又要产生下一个氚,所以就要求尽可能地一个中子都不浪费,但这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所以为了使燃料氚能够持续产生,核聚变堆的内壁上还要增加一个“中子倍增层”,利用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去引发其他的核反应,使中子成倍增加,原理是用中子轰击铍原子核,这样会产生两个氦原子核。
外加两个中子,好消息是锂和铍在地球上并不罕见,目前来说人们主要从盐湖中提取锂,不过由于电子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未来锂的供应可能也满足不了需求,解决办法之一是从海水中提取锂。在海水中,每一立方米中含有0.2g的锂,所以未来如果可以轻松地从海水中提取锂,那么储量也是近乎无限的,而这一点十分可行并且经济的很,因为不论是火力发电、核电,还是未来的聚变堆,都要使用大量的海水作为冷却水,人们完全可以在这个循环中,将分离锂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果在未来人们实现了核聚变发电。
那么一块电脑电池中所含的6g锂,再加上1.7g的氘,就可以产生1户人家使用30年的能量,那么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聚变堆是怎样实现发电的呢?其实也很简单,燃料氘和氚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了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由于磁场的作用,氦原子核会留在等离子体中,而中子会以高速从等离子体中飞出,和容器内壁上的包层碰撞,使包层中产生热量温度升高,所以说高温等离子体加热了反应堆的内壁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中子加热了内壁,包层的内部有冷却水管,冷却水就这样被加热,为了使它们不沸腾,可以使用加压的方式,用这些冷却水加热另外系统中的水,产生高温蒸汽,冲击汽轮机发电。所以核聚变的发电原理,和火力发电、核能发电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造一个核聚变发电站了,其实从上面说的不难看出,核聚变的原理十分简单,原料也极易获得,好
你是需要1亿℃,但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而且氢弹早在年就被苏联人搞出来了,为什么核聚变发个电就这么难呢?这是因为,地球上不存在能够盛放1亿℃以上的等离子体的容器,我再把这句话重复一遍,因为地球上不存在能够盛放1亿℃以上的等离子体的容器,这句话十分重要,但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把这句话的真实内涵搞错了。
我们一般认为,温度这么高,任何容器都要化掉了,甚至是在瞬间樯橹灰飞烟灭。1亿℃的温度冒出来,岂不就严重悲剧了么,其实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虽然聚变堆中的温度达到了1亿℃以上,但其中的等离子体密度,一般情况下只有大气的10万分之一,所以即便是有什么原因,使得这些等离子体的热量瞬间转移到了反应堆的内壁上,也只会使内壁表面熔化损伤,而绝不可能使整个容器灰飞烟灭,所以严格地说,温度高与热并不一定就是等价的,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理解。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桑拿房谁都去过,桑拿房的温度高达七八十度,甚至高达℃,这样的环境我们都能忍受,但是给你扔50℃中水中你试试,大部分人是受不了的。这是因为桑拿是高温蒸汽,虽然水分的运动速度高,每个分子撞击皮肤的冲击力也很大,但是分子的密度比水底,碰撞皮肤的分子个数少,结果就是整体进入皮肤的热量相对少,这就是人可以忍受桑拿高温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水中就不同了,在50℃的水中,虽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比较慢,每个分子的撞击力也比较小,但是液体分子的密度很高,碰撞皮肤的分子数量非常大,结果就是整体进入皮肤的热量相对多,所以说1亿℃的等离子体,并不是能够熔化任何物体的惊人的热源,只要它的密度低,就不会那么恐怖,但是既然密度低就没有事儿。
为什么我们还说地球上不存在,能够盛放1亿℃以上的等离子体的容器呢,这是因为如果等离子体和聚变堆的内壁接触,等离子体就会立马被冷却,冷却了还聚变个毛,当然了容器肯定也会受伤,所以用容器盛装的最大难点在于,不是怎样保住容器,而是怎样保住温度。防止等离子体破灭,第二大的难点才是保护容器的完整,地球上不存在能够盛放1亿℃以上的等离子体的容器,这句话的重点是1亿℃而不是容器,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让等离子体飘起来,漂浮在容器中就可以了,所以在核聚变反应发电中,要实现把容器抽成真空,然后放入燃料气体,再加热变为等离子体,再想办法不让这些高温的等离子体碰到容器壁,能够使这种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变成可能的。就是磁场,是磁场让等离子体悬浮了起来,这种聚变堆就称作“磁约束”式,我们知道磁场并不是实物,它不能直接被人眼看见,但它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在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具有围绕磁场线螺旋飞行的属性,所以只要创造一个圆形闭合的磁场。
从原理上说,电子和原子核就会沿着圆形的磁场线边旋转边向前运行,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把一个个的圆形的电磁体线圈依次环绕起来,就好像把它们挨个绑在一个看不见的大号的面包圈上。
这样通电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圆形的磁场,磁场线穿梭其中,但是这样的线圈配置是存在问题的,由于这样形状的线圈配置,就导致了容器内侧的线圈间隔小,而外侧的线圈间隔大,所以内侧的磁场线就要比外侧的磁场线密集。
也就是说,越靠近内侧磁场就越强,由于存在磁场线的疏密不同,电子和原子核就获得了一个把它们推出面包圈的力,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等离子体会从磁场中泄漏到器壁上,这就是所谓的“逃逸”。
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还不能够维持等离子体漂浮在磁场中,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开始考虑怎样能制造一个磁场线扭曲的笼子,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把面包圈形状的磁场线扭曲。这样一来,闭合的磁场线在某个地方通过面包圈的外侧,而在其他地方又通过了其内侧,而围绕并沿,磁场线飞行的电子、原子核,也就有时在面包圈的内侧,有时又在外侧,磁场线的疏密带来的侧向作用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也就不会把它们推出面包圈,结果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在面包圈内边旋转边沿着磁场线运动,这样等离子体就被约束在磁场中了,那么如何使得磁场线扭曲呢?
怎样造出这样一个扭曲的笼子呢,这就是目前核聚变研究的主流——托卡马克,托卡马克是在年前后由苏联发明的,那么托卡马克是怎么个套路呢,我们都知道,把导线缠绕在铁芯上,通电就会变成电磁体,只有一根的单匝环状的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也与此相同,同样的使面包圈形状的等离子体形成电流,也能形成单匝环装的通电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效果,把这样的面包圈与我们之前说过的,有缺陷的、电磁体环绕的线圈结合起来,磁场线就呈螺旋状扭曲了。
真正的磁笼也就形成了,等离子体就可以以悬浮的状态被保持在容器中了,那么问题来了,怎样使等离子体形成电流呢
原理上讲很简单,那就是用导线连接悬浮在容器中的,几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接上电源就可以形成电流。可惜这个方法没法使用,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导线可以承受几亿度的高温,托卡马克使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在初中的时候想必我们都做过这样的实验,当把磁铁插入没有连接电源的线圈内时
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电流来,在托卡马克装置中,在面包圈容器当中的孔里放上电磁体,专业点叫法称作中心螺管。
托卡马克结构
给这个磁体通电,,电流逐渐增大时,就和把磁铁插入线圈的效果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这样一来,面包圈容器中的等离子体中就会感应出电流,当然了这种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仅仅使用中心螺管,还不能够在等离子体中,产生长时间持续的单向电流,因为要用电磁感应在等离子体中产生这样持续的电流,就必须给这块磁体通电,而且电流要一直增大直到无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也是核聚变面临的巨大难题之一,虽然很难,但至少我们知道了磁约束的实现途径,而要想实现核聚变发电,另一个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把燃料加热到1亿℃的,之前我们聊了这么长时间,仿佛这个1亿℃是轻轻松松理所当然的,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