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舰入坞以来,一直处于2甲板以下大分段逐步合拢的施工状态。所谓的2甲板以下,也就是机库地面再往下一层之下的船体部分,这是从内部说;如果从外部观察,则基本是吃水线再往上的3米左右的船体段,也基本就是未来整体成型后和水体直接接触以及被海浪拍打概率最高的船体部分。现代航母都是大外飘的船型,上层甲板最宽处几乎有吃水段最大型宽的接近2倍。而吃水段本身又是大型的深V穿浪船型。因此二甲板以下的模块如果单独焊接成型,从俯视的角度来看不像是航母,倒是非常像柳叶型的战列舰的船体。实际上2战前后的不少战列舰和航母是可以共用吃水部分舰体的,因为两者都是高速穿浪型而且大多都采用蒸汽动力,追求30节以上高战斗航速。高速战列舰和现代航母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全船重心都要求比较低。战列舰有水下装甲带,而航母在水线以下,在机炉舱等重点部位,也有现代化的装甲带和防雷舱。只不过当代航母的装甲多采用轻型凯夫拉结构,不再采用笨重的钢制装甲。但是防雷舱的多层纵隔本身也是装甲的方式之一。除了装甲带的自重较大外,航母和战列舰的动力系统和配套的各燃料槽和水舱,都是重量很大的部分。正是这些自重都很大的系统分布在水线以下,才能确保巨大外飘航母的横摇的纵摇都和不倒翁一样的稳定。因此航母的水线以下的动力部分的施工,是速度最慢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机炉舱和配套的轴系可以确保达到设计指标,那么整艘航母才能有基本的战斗力。相反如果动力系统都跑不快,甚至问题百出,那么整艘航母的实际作战能力就很难保证了。现有种种迹象都显示,3号舰似乎正在进行机炉舱核心设备,也就是动力锅炉也包括汽轮机的安装,虽然到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还有人至今认为3号舰是非常规动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动力体制,机炉舱作为全舰的动力和电力心脏的性质是一致的。即使非常规动力没有8台燃油锅炉,那么汽轮机和以下的系统两者都是一致的。因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3号舰对外显示的进度“不够快”,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机炉舱的主设备安装需要精益求精;而且从表面相当一段时间看不出太大变化。另外可见吨级龙门吊运行到了船坞外的延长线上,似乎是从外部的水面上往船坞内接运某些重点设备,更加证实是机炉舱的施工正进入高峰期。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么3号舰的机炉舱的主设备的运入安装和过去的17舰的模式就有很大的不同。反倒和采用塔式建造法的福特级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但实际上也有不同之处。17舰明显是全舰的舰体外壳基本成型后,才从飞行甲板一直直通机炉舱底的多层设备预留口,再往内部吊运动力锅炉和汽轮机组。这么做的好处是全舰的结构施工已经进入尾声,主设备的安装环境更好,更少地受到早期船体合拢的震动、噪音,焊接烟尘和火花的干扰。另外船体变形也比较充分,设备安装精度较高。不过这种主动力设备的后期吊入方式,只适合滑跃航母这种上层部分没有弹射器和配套的内部复杂管道的航母类型。而一旦有弹射器甚至H动力包。则航母内部的各种管路电缆的复杂度迅速增加。因此福特级是施工到哪一层就安装哪一层的绝大多数主设备,包括该层的各种管路电缆。现在看3舰很可能是机炉舱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后,马上进行封舱;然后才吊装机库包括飞行甲板的模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