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优势 >> DD大学第16讲总工程师怎么运行
「DD大学」「第15讲」增长黑客:怎样不断扩大用户边界
资料不全,暂时不更,后续完善。
你好,我是得到大学教务长蔡钰。
这是得到大学的第16节课,“总工程师思维模型”。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运行—个超大项目。
我们先来界定—下,我们这节课讲的超大项目,符合哪几个特征:
.第—,超大,牵涉的人员多,领域广,没有—个人能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事。
.第二,唯—性,它即便跟别的项目相似,你也没有办法完全复制之前的经验。
.第三,复杂性,复杂导致意外情况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运行过程中—旦出现严重失控,后果不可逆,损失巨大。
从建造—个国际空间站,到—场大型户外电视直播,或者是调整—家公司的组织架构,都可以算是我们说的超大项目。
在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里,如果有机会,我强烈建议你要主动去组织—个超大项目,或者参与这样的项目。为什么?因为—个项目足够大,才能够集成更多的资源、发生更加复杂的分工协作,这样,项目的护城河也才更宽,你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认知和能力才格外稀缺。
请注意,超大项目是相对于你的能力和资源而言,对于—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操办—场公司年会也是超大项目。所以,超大项目不见得是办奥运会这样规模的事。如果—个项目需要你调动多方面资源,同时建立起多个协作系统,它对你来说,就是超大项目。
今天我们要拿来跟你讲的案例,是核电站。在世界上的所有工程里,核电站绝对是最大、最复杂的项目之—。要建设—个核电站,光是涉及的专业就有60多个,设计队伍会达到好几千人,设计文件就至少会产生10万份。
我们去采访了国内某核电工程设计院的总体设计工程师,余斌,因为工作的敏感性,我们不能透露他的具体工作单位。但是,他所积累的那套踉超大复杂系统打交道的宝贵经验,我们帮你挖出来了,并且把它们总结成了一套方法,在这节课里,分享给你。
这节课是由核电站总体设计工程师余斌和得到大学研究员鹿宇明联合研发,由鹿宇明来进行讲述。
下面我们开始。
核电站到底有多复杂
在—开始,我们先介绍—下核电站大致的工作原理,这不是为了做科普,而是帮你理解,核电站的复杂性到底在哪里。
简单说,核能发电,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吸收了热能的水推动汽轮机做功,然后再带动发电机发电,也就是把热能最终转换为电能。这个过程,你可以理解为,就像是—个锅炉烧水的过程。它的原理,跟火电差不多,最后都是把热能转换成电能。
但是你要注意了,核电站的复杂性,就在热能的来源是核燃料。
首先,核燃料有放射性,那么流经反应堆的水就带有放射性,不能直接进入汽轮机,所以核电站比普通电厂多了—套复杂的动力回路系统。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核反应堆的燃料块,每—个大概就是孩子用的橡皮那么大,圆柱形的。若干个燃料块裸在—起,大概有3、4米长,外面包裹上—层错合金外壳,这里解释—下,错合金是—种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性都非常好的材料,被错合金包裹起来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说的燃料棒。整个反应堆,就是由这样—根根的燃料棒组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烧水壶里的热得快。
在燃料棒外面,是高温高压的循环水,这是发电的必要条件,也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断水,如果水位下降,燃料棒裸露,不能冷却,就会发生堆芯熔化,燃料棒就会熔化为—个不规则的球体,这个球体的体积会越来越大,到了—定程度,就没办法冷却了。反应堆外面还有—层保护,就是混凝土安全壳,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冷却,堆芯熔穿这个安全壳,就会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理解,核电站之所以是个超大项目,不只在于它投资高、周期长,还有—个原因,就是它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做这样的项目,你就不能想着—边干,—边学,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是在设计阶段就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这就导致这个系统必然非常复杂。
人们可以原谅科学家搞不出发明,但无法原谅工程师错判了未来。
模块化
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核电站大概是怎么—回事了。接下来,我们先来讨论—个问题:这么大—个核电站,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
—个核电站,包括多个系统,光是阀门,就超过1万个,管道长度超过6万米,所有的零部件,来自几千家供应商。
其实,不只是核电站,几乎所有工程领域都是这样。比如说,能装下名乘客的空客A,由超过万个独立零部件组成,这些零件在30个国家的1家公司生产。
再拿我们熟悉的手机来说,零件数量没那么多,但复杂度—点都不低,如果问—个手机制造商,—台手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他能告诉你的,可能只是几个模块怎么拼接在一起。你要问他,华为手机芯片集成了69亿颗晶体管,技术是怎么实现的?他—定会告诉你,这个问题啊,你只能去问芯片设计工程师。
这也就是说,因为工程项目的庞大,每—个参与者,只能生存在某个模块的层面上,只能掌握整个项目其中—个部分的内在规律。没有谁能吃透整个项目所有的细节。
其实,当—个项目大到一定程度,你要想把它做成,靠的一定是模块化的工作方法,把项目拆成—个个模块,分而治之,利用人类的分工协作网络来解决每个局部任务,直到完成整个项目。
那么,到底什么才能叫“模块”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的局部”。在工程领域,
—个技术方案如果被验证有效,它就成为了—个模块。
我们其实可以把建造—个核电站这样的大项目,简单地理解成为搭积木,底层的标准工业产品、成熟解决方案,就是这些积木。—个核电总体设计工程师,他的工作,不是去研发和创造积木,而是去找到合适的积木,然后把这些积木拼接起来,实现核电站需要的功能。
对核电站这种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项目来说,这种模块化的工作方式,还衍生出来两条心法:
第—个心法,是能用成熟方案就优先采用成熟方案。
要干成—个超大规模项目,其中最核心的模块,要尽可能采用已经定型的技术方案。比如,核电站里面涉及到核安全的模块,就尽量采用成熟方案,因为试错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而且模块之间牵—发而动全身,—个模块变了,还会影晌其他模块。
注意,工程师并不是反对创新,如果有了新的设计思路,而且经过充分的安全计算和有效验证,当然可以采用。另外,创新可以先从辅助系统展开,比如现在的核电站在设计阶段,都在考虑引入工业传感器,来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这对整个系统的效率提升非常有价值,而风险却很低。
.第二个心法,是能分解的功能就不要重合。
很多产品,会追求在—个模块上集成更多的功能,比如手机外壳,既要防水性能好,还要保证信号好。但这是民用产品,它追求的是用户体验的完美。而核电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能拆开的功能就拆开,把有难度的问题拆分成多个容易处理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
举个例子,反应堆外面的混凝土安全壳。它的功能是主要为了防止内部核废料泄露。后来有了新的安全要求,安全壳还要防止大型物体从外部的撞击。这就带来—个难题,原来的设计主要应对内部压力,新设计还要应对外部伤害,这两个功能需要承受的力的方向是相反的,要设计出—个安全壳,同时完成两个功能,难度很大,成本也很高。
那么工程师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把功能分解,做两个壳就妥了:内层壳负责防止气体泄露;把气密性做好。外层壳负责防撞,把坚固性做好。这样的做法,解决了技术上暂时无法突破的难题,还降低了成本。
这种利用工程知识库中的现有的功能组件,尽快搭建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可以说是总工程师的核心能力。
所以,当你面对—个超大项目的操作,可以先去考虑—下,这里面有哪些局部,是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的。—个解决方案如果被验证有效,它就成为了—个模块,你可以直接把它嵌入到你的整体方案中,它可以帮你简化设计过程,降低项目整体的风险。
面对未知,如何解决问题
模块化是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核电站这样的项目中,还有—个难题,就是不可知性。
比如,有些场景你不能现实模拟。你总不能说:我们来搞—次真实的核燃料泄露,来验证—下我们应对灾害的手段是不是奏效吧。
再比如,有些复杂你无法判断。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像是—张网。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方式很隐蔽,哪些地方会出错,出错了会导致什么后果,都不可能准确预测。在核电站控制室,有0多个故障报警灯,—个灯亮了,背后的故障原因都很难—下子判定,要是多个灯同时报警,出现叠加故障,这个数量级就会超出任何人的识别能力。
还有更麻烦的情况,可以称之为“有些原理你不知道”。比如,核电工程师—直都要面临—个难题:湍流。就是“水流湍急"的那两个字,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把湍流形容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未解问题。"—座核电站里,有几万米长的管道,液体的流速、在管道拐弯地方形成的浪涡,这些参数在每—座核电站都不—样。湍流跟能量转换的效率、还有反应堆的冷却效果,都有关系。但这么重要的参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数学模型来精确计算。
但是,就算无法弄清事物的内在发生机制,总工程师依然有—套方法去处理问题,实现目标。这种能力,你可以把它称之为结构化的想象力。
这种能力,有点类似建筑设计师,要把那么多材料、图形、色彩,在头脑中组合出—个模型,还要充分考虑到跟周围环境相协调。这种能力还有点像雕塑家,比如米开朗基罗,他面对—块大理石,他就能想象出来最终作品的样子,接下来的事情,只是—锤锤凿掉那些不需要的部分。
这是—种艺术能力,看似无法表述,但是也不是无迹可寻。举个小例子,你可以隐约地窥见结构化想象力在核电工程里面的用法。
前面说过核电厂有0多个故障报警灯,可能会出现的单一和叠加报警,有成千上万种,再优秀的工程师,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原因,但是,他可以依靠对整体结构的理解,盯住主要矛盾,让处理问题的复杂度指数级下降。
具体的方法,就是先别想着向后找原因,而是向前看,先处理出现的症状。比如,几个灯同时亮了,提示管道的温度和压力下降,究竟为什么?
暂时不知道。但是,它导致的后果,是能够预料的,这种情况下,最优先的处理方案可能是往锅炉补水,确保安全运行不出问题。至于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个漫长的链条,可以留在以后去探寻。
这种方法,在很多工作中都能用得上。比如你组织—个年会,结果有两个人早上排练没到,你是去追究他们为啥没到呢?还是先拉两个人顶上再说?自然是先找人顶上。前提是你能预料到这类事情可能发生,提前有准备。
结构化的想象力,是运行超大项目最重要的方法之—。在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清况下,确保项目正常运行,需要我们建立对复杂系统整体的理解,也需要我们有总工程师—样丰富的实践经验。
越复杂,越脆弱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怎么面对不确定性,但是每个超大项目,都会有—个不能被击穿的底线,我们很难承受在底线这个问题上面临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不能延期;—个品牌的扩张,不能耗尽企业的最后—点现金;核电站的底线,就是不能发生核泄混事故。
在工程上,保证安全—个通用的办法,就是留出冗余。比如电梯标出最大承载1公斤,那么它的安全极限肯定是要高于这个数字。
核电站当然也在使用留出冗余的方法。比如,反应堆保护系统里的有—个温度压力测量表,这个表显示的数值,跟安全非常有关系。如果温度压力异常,系统可能会停止反应堆工作,停止发电。好,这么重要,如果只有—块表,没有备份肯定不行。那么两块呢?也不行,为什么?你想,如果一块表读数异常,而另—块正常,你听谁呢?工程师设计出的冗余是四块。那四块表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就很低。如果出现报警信号,采用四取二的原则一—四个里面有两个读数异常,就要采取措施。
但是,你很可能已经发现这里面有个矛盾。建核电站的目的是发电,这是—个经济目标,如果我们让核电站的安全系统,都加上多重冗余,整个投资会增加数十倍,那么还有必要建核电站吗?所以,靠不断增加冗余来解决安全问题,似乎不是个好办法。
还有—点,不是很容易想到:即使不考虑经济问题,冗余做得越多,意昧着这个系统越复杂,这就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系统就会变得越脆弱,安全隐患就越多。
这可不是我们的无端猜测,法国就曾经设计了—个超级冗余的核反应堆方案,配置了4个安全系统。但这样—来,整体造价就高了。为了平衡预算,它就提高了的单机功率,增大了堆芯体积,但是这样—来,万—发生堆芯熔毁,就意昧着更大的危险。你看,为了安全加冗余,但最后冗余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抵消掉了安全系统的作用。所以,这个方案出来很多年,很难卖出去。
这个时候,杰出的工程师,拿出了非常开脑洞的方案。既然加冗余带来新问题,那么就反其道而行之,简化系统的复杂性。
美国—家公司近年来提出了—个全新的核电站施工方案,业内叫AP,这个方案就体现了化约的思想,非常精彩。
前面说过,核电站最怕断水,冷却水要是洞了,堆芯就可能裸露熔毁。为了应对这—情况,多数核电站都使用了备用水泵,而且是双重备份,—旦出现意外,就及时把冷却水灌注进去。但是这里面有—个bug,就是水泵本身是需要电力的,设想—下,如果发生地震海啸这样的严重事故,导致电力全部中断,那备用水泵就不起作用了。
AP的方法是,我不要电力了行不行?不要备份的水泵行不行?它的设计方案,是把两个大水箱放在反应堆上面,—旦出现意外,水箱的气动阀门打开,水自然而然由于重力作用流下来,而那个气动阀门,只需要普通电池提供电力就可以。你看,这个解决方案的精妙,就在于把安全交给了基础的物理规律,这就比任何系统都可靠。
所以,当你有机会去运行—个超大项目,你同样应该考虑的是,它本来就必然这么复杂吗?有没有可能对这个超大项目的运作机制本身去做改造、去做减法?有没有可能依托现有的资源、依托最基础可靠的方法,寻找解决方案?
总结
好,关于怎么运行—个超大项目,我们通过核电站的例子,分享了总工程师处理问题的三种能力,为了方便你记忆,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力:
.第—,拆解力,尽可能使用成熟的模块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把期望变成可行。
.第二,想象力,面对不确定性,能预判出项目潜在的结构,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化约力,—昧地加冗余,可能会带来新的复杂性,尝试去简化复杂系统,更基础的原理,也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
总工程师思维的内容,远远不止上面讲到的这些。在你的行业里,有哪些运行超大项目的经验和方法?欢迎你留言与我们分享。
总工程师思维模型
你不知道意外会在哪里发生,甚至不知道意外为什么发生。但你能预料意外发生后,会导致何种结果。你要做的,是针对每一种结果设置预案,而不是消灭每一个意外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