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优势 >> 红色工匠奋斗争光黑龙江大国重
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集团等大国重器企业生产一线的共产党员在岗位上生产作业(拼版照片,年4月摄)。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企业在黑土地上茁壮生长。他们曾创造出诸多“中国第一”,研发出多个打破国外垄断、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产品。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这些企业持续深化改革,推进自主创新,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大国重器接续打造,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不论是“60后”“70后”,还是“80后”“90后”,“红色”工匠坚守使命,驾驭“金戈铁马”,于“电光石火”中冲锋在前,让这些老牌国企焕发出磅礴的青春力量。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聚焦这些奋斗在企业生产一线的“红色”工匠。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锻造工刘伯鸣在吨水压机旁指挥作业。“70后”刘伯鸣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家大国工匠”“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董礼涛在数控铣床旁作业。“70后”董礼涛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先后有余项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车齐车集团齐车公司车工朱文韬在展示他的绝活,他车出的钢屑还不到普通发丝粗细的七分之一,可以被火轻易点燃。“70后”朱文韬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每年经他手加工的工件多达多种(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深孔钻工桂玉松在18米深孔钻机旁作业。“70后”“刀客”桂玉松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席技师”等称号,为保证精度,作业时刀具抖动范围不能超过0.02毫米(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孙文斌在电焊作业中。“70后”孙文斌在岗位上仿佛“蒙面侠”,他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80后”电焊工胡世峰(左)在冷作分厂作业(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孙柏慧在进行电焊作业。“90后”孙柏慧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他在焊接技术研究及创新创效方面取得成果,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舒裕在电焊作业中。“60后”舒裕曾获“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龙江工匠”“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等称号,作业时他戴着防护头盔仿佛“钢铁侠”(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铸造工李维强在作业中。“70”后李维强曾获“中国一重劳动模范”“齐齐哈尔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他常年在铁水与烈焰旁坚守岗位(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80后”电焊工陈井坤在联箱分厂作业(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马桂君在作业中。“60后”马桂君曾获“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技术能手”“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等称号(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车齐车集团齐车公司锻工闫加宝在锻锤操作台前作业。“60后”闫加宝曾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技术能手”等称号,他和他的工友被称为“钢铁硬汉”(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丁爱民在转子加工作业中。“70后”丁爱民曾获“龙江工匠”“哈电集团高技能专家”等称号(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80后”铆工于明泉在作业中(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热处理操作工王国峰在作业中。“70后”王国峰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龙江工匠”“龙江技术能手”等称号(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葛丹在作业中。“70后”葛丹作为班长带领班组曾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哈尔滨市“工人先锋号”称号(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车工王宏祺在进行生产作业。“80后”王宏祺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中国一重装配钳工隋毅在进行生产作业。“70后”隋毅,是一重的“首席技能大师”,曾荣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80后”装压工刘志栋在水电分厂作业(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本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