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汽轮机

船上轮机长之谜

发布时间:2025/2/18 12:35:18   

在广大社会中,大多数人熟知船上的船长,而一些船迷对于船上的驾驶员也了解颇深。然而,初次登船的朋友们需留意,或许有人会用“老轨”来称呼迎面而来的人!那么,“老轨”的来历你知道吗?

“老轨”的由来可追溯到世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史上。在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开始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应用于工厂内,驱动各种机械。随后,在19世纪末,外国开始将蒸汽引入轮船,最初是通过明轮在两舷推动船舶前进。然而,当时的蒸汽机船需要大量的燃料舱室,即所谓的“BUNKER”。尽管现代船舶已转向使用燃油舱,但仍保留了“Bunker”这一术语。随着技术的发展,船舶推动系统逐渐演变为使用螺旋桨,能效损失大大减少。直至今日,尽管美国制造的航母采用核动力,其动力系统是核燃料的蒸汽轮机。而中国制造的航母则采用燃油,使用改进型外汽轮机动力。可见,蒸汽轮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功能不可小觑。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外国船舶开始雇佣中国轮机员。这些轮机员大多数是在铁路上从事机车操作或修理的人。由于当时缺乏自动化控制,蒸汽轮机的一些零部件需要人工润滑,如轴瓦、轴承、关节等,因此船上便有了“生火”、“加油”和“机匠”的称呼。这些职务与陆地上蒸汽机运转所需的工作人员相似,因此直接应用在了船上,成为海员的职务。然而,在铁路运行中,并没有“轮机长”或“轮机员”这样的职务。于是,聪明的人们联想到了铁轨。“好吧,就用铁轨来称呼轮机员吧。”于是,“轨”便成为了这个名字的一部分,船上的轮机长被尊称为“老轨师傅”,或简称“老轨”。

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机舱轮机员需要在航行中检修蒸汽轮机,而检修工作使得他们满身油腻,墨池乌黑。这让人联想到了“轨”字,也是海员对机舱轮机员的尊重。

张启令船长分享道,他父亲是上世纪40年代的老轨。在二战中,他所在的船被敌人击沉,漂泊了3-4天才被英国军舰救起,最终流落到了澳大利亚。直至抗战胜利才百般曲直,传奇般地重新出现在家人面前。

“老轨”的称呼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在上海以及北方沿海,轮机员被称为“轨”,而在广东和香港,则将轮机长称为“大伡”(书写时所有字均加“人”字旁),大管轮叫“二伡”,电机员则叫电伡。以此类推,轮机员被称为“伡人”。尽管广东地区已不再使用这种称呼,而采用了上海的叫法,但在香港的船舶中,这种叫法仍然广泛存在,尽管随着香港海员数量的减少,“伡”这个字也逐渐淡出了使用。

在通用的远洋船上,我们将轮机长称为ChiefEngineer,直译为船上的总工程师。轮机长的下属有SecondEngineer、ThirdEngineer和FourthEngineer。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远洋船舶上,对大、二、三管轮的称呼与英文并不对称。为了与船上驾驶员的级别统一,故采用了大、二、三的称呼。在写英文时,千万不要弄错,不要随便给“轨”们自动升级。轮机长在船舶领导班子中地位显赫。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早期有两位女轮机长,她们分别是王亚夫和张兴芝。年10月27日,在福州船舶海机务联谊会召开时,她们第一次同框。更多有关海运的信息,可在

中获取,该应用提供多项核心功能,包括提供台风信息、潮汐信息、实时船位、海洋预报等专业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7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