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发展 >> 一家国企的一体化冲动
这是一家国企的一体化实践故事。
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机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套核电机组……这些中国装备制造的众多“第一”,都诞生在同一家企业,上海电气。
不过,对于这家老国企来说,产能集中、商务成本高的矛盾,也一直存在,这也是它迈出一体化布局这一步的最初动力。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究竟有没有让老国企的难题,迎刃而解?在这项国家战略中,一家国企又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汽轮机车间,负责人吴春冬颇为自豪地说,一大批世界领先的重大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及核电汽轮机组等,就是从这个车间,走出去的。
眼下,车间里生产的是世界上发电容量最大的煤电机组,兆瓦的安徽平山项目的核心部件。设备投产后,预计每年能为电厂节约52万吨标准煤,折合人民币万元,二氧化碳的减排量达到14.4万吨,有望刷新发电效率的世界纪录。
吴春冬把临港基地比作“长跑”最后的“冲刺”,因为仅平山项目所需的数以万计的零部件,都来自于长三角近家供应商。
在江苏绿叶锅炉有限公司眼中,生产全世界最大的机组,曾经是想也不敢想,但如今却成为现实。
董事长陈建平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来形容公司定位。借助成本优势,绿叶锅炉专注于制造,把制造做深、做精、做强。
而参与到上海电气这样大型国企的供应链中,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升级,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产业链互补优势和成本优势,成为大型国企产能转移和产业合作的首选。
像绿叶锅炉这样的发电设备供应商,上海电气在长三角如今已有多家,提供接近一半的材料和零配件,在其全球供应链布局中也占到了总供应商的一半。
“两头在沪、中间在外”,这就是上海电气正在推动的一体化布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上海电气带来了新动能,相比过去90%的产能集中在上海,如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产能可提升30%以上。
而这,还不是全部。
又到了农作物收割的季节。位于安徽五河县的上海电气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外,载着一捆捆农作物秸秆的卡车排成了长队,等待入场。
电厂对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庞大需求,在五河当地催生出一个全新的职业秸秆经纪人,刘运华就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秸秆曾是当地引发环境污染最大的元凶。
投运刚满一年的上海电气五河电厂,彻底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问题。通过自主研发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将秸秆处理成为发电的燃料,有效减少了煤炭消耗。而秸秆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经过加工,形成有机化肥,被重新施回农田,从而形成了由资源到再生资源转变的农业经济循环模式新理念。
每天,近80万度电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出,满足一座近60万人口的县城全天用电使用。不仅如此,电厂还为当地创造了个就业岗位,参与秸秆收储体系的有0多人,为当地百姓每年创收多万元。
像这样集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一体的生物质电厂,目前在安徽投入运行的已有四座。这是上海电气的最新尝试,在产能走出去的同时,与当地携手,发挥市场协同效应。
安徽省合肥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李孝鸿直言,从过去“点对点”地项目对接,到现在更全面、深入、全局性地合作,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改变,使城市发展、环保治理、人民民生得到改善。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建华介绍,上海电气已经和合肥、南京、无锡等近40个长三角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一个关系,不仅是技术转移,更多的是“共赢”,从产业、到环境、再到城市协同发展的“共赢”。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冷炜胡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