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资源 >> 泸州电力发展史话从1952起步到1981
泸州电力发展分民国和新中国,民国时期沽酒客已经跟大家讲述了关于洞窝和石棚水火两种发展的历史,今天给大家讲讲建国初期到的历史进程情况。(本文主要资料来源泸州市电力史料)
一、35千伏柏杨坪变电站建成投运
年,在泸州市中区的柏杨坪选址修建了第一座泸州35千伏变电站。该站于年10月投产,主变容量为千伏安,当时属全省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构架的变电站。同时由石棚(今天改为方山镇)发电所出口电压升至35千伏送往柏杨坪变电站再降压分送城区各用户。
年9月15日,在隆昌石燕桥新建一座35千伏变电站,11月3日竣工投运。从泸州柏杨坪变电站架设了一条51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至隆昌石燕桥,借此来保证隆昌义大煤矿等矿区和居民用电。当时,水利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亲自到泸州柏杨坪变电站视察。
为使内江与泸州的电网联网,年,内江电厂工程处线路施工队架设一条35千伏线路至隆昌石燕桥变电站。年底,内江至隆昌线路投运后,泸州与内江、自贡、宜宾的35千伏电网初次联网,从而形成了四川四大主电网之一的川南网,结束了当时泸州有电无系统网的历史。
二、“大跃进”期间全民办电
年的“大跃进”中,为响应国家突破年产万吨钢的目标,除全民大办钢铁之外,泸州市政府决定在茜草坝新建一个大中型钢厂(简称泸钢)。为适应泸钢用电需要,必须“电力先行”,决定在泸钢上马之前先建一个火力发电站,作为泸钢的动力车间。
发电站于年动工,年11月建成发电,装机为1台千瓦国产汽轮发电机组。后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因素,钢厂没办成,只得将这个动力“车向”交泸州发电厂,改名为泸州发电厂茜草坝发电所。
年,国家又划入“大跃进”中新建的泸县福集水电站1台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归泸州发电厂经营,原泸县福集水电站更名为泸州发电厂福集发电所(此电站于年3月交回泸县水电局)。
三、第一座天然气试验电站发电
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利电力部决定在泸州玉带桥新建一座用于天然气作动力,装机千瓦的试验电站。由于试验失败,年,重新在大驿坝装两台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其中2号汽机、发电机由茜草坝拆迁而来),以天然气作燃料,当时,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曾到试验电站视察。试验成功之后,在新建的泸天化、火炬厂等广泛推广天然气发电。泸州天然试验电站后更名为泸州发电厂大驿坝发电所。
四、千伏茜草变电站建成投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三线建设”中,泸州天然气化工厂、长江挖掘机厂、长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火炬化工厂、川天化厂等一大批内迁和新建厂矿在泸州崛起。为适应泸州工业的蓬勃发展,必须加快泸州电力建设,进一步改善泸州的电网结构,再只靠从泸州发电厂发电机组的电源或从川南系统隆昌通过35千伏线路至泸州的电源已适应泸州当时的用电需求,必须开发新的电源点。
经省电力工业局和川南电业局批准,在泸州茜草坝新建了泸州第一座千伏变电站,同时修建了第一条千伏共60余公里的茜草坝至宜宾南溪变电站的输电线路。这样,泸州又有了一个联通川南电网的新电源点对泸州地区不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又提高了电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
接着,于起又修建了一条茜草坝至贵州赤水市的千伏线路扩大了泸州的供电范围。
五、发供电分离,泸州供电所成立
年1月,为适应当时全国工农业三产全面振兴的需要,川南电业局报请四川省电力工业局批准川南片区成立“川南供电公司”,川南各发电厂的供电职能划归“公司”统管。
泸州发电厂的供电机构划归川南供电公司,同时成立泸州供电所。年又划归宜宾供电局,仍称泸州供电所。市内及大中型企业的供电业务均由泸州供电所全面承担。
至此,泸州发电厂原管辖下属的四个发电所(石棚发电所千瓦汽轮机组于年拆迁给资中球溪河糖厂;茜草坝发电所千瓦机组拆迁到大驿坝发电所其厂房厂址划给了内迁的长江起重机厂;福集发电所已划交泸县水电局),现只剩下2台千瓦发电机组的大驿坝发电所。
又因两台机组均系国产“大跃进”产品,高消耗、低能、质量差、事故频发,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于年停止发电转入系统调相运行最后于年拆除迁往威远钢铁厂作自备电厂和古蔺安装取名古蔺太平火电厂,由省电力工业局直管的泸州电力系统从此结束了发电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