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优势 >>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冷作分
90后的孙柏慧在工作中常常被大家称作“老师傅”。
孙柏慧是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冷作分厂一名电焊工,主要从事重点工程、核电站主蒸汽管道、光热发电换热器等特殊材质焊接及试验工作。
在同事眼中,孙柏慧是一名“无一不精通”的焊接工,熟练掌握各种焊接技能,包括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
“随着企业和科技的发展,我也一直在追赶着学习。目前掌握10多种焊接方法,包括手工焊、自动化焊、传统焊接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要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走下去。”孙柏慧说。
作为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孙柏慧以钢板为画幕、以焊枪为画笔,在制造强国的征途上奋勇争先。
攻坚克难
10余年焊接从业经历中,孙柏慧始终秉持刻苦钻研、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在有色金属、厚壁钛合金、硬质合金、汽轮机转子轴径焊接方面有卓越贡献。
年初,中国首台光热电站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换热器在孙柏慧所在工厂加工,生产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
孙柏慧承担了其中焊接难度最大、最艰苦的仰焊工作。焊接时,飞溅的焊花落在皮肤上,带来针扎般的刺痛感,他忍受着脖子和臂膀上传来的阵阵酸麻,拼尽全力地忘我抢制,没有丝毫怨言。
为了抢进度,他整整4个月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最终提前完成工作任务。中广核德令哈项目的成功,让哈电汽轮机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拥有商业化光热电站油水换热器业绩的企业。
年4月,孙柏慧临危受命,担任冷作分厂高压阀门班班长。汽轮机主汽阀装配件硬质合金堆焊,由于材料特殊、工艺复杂等多方面原因,是公司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被列为公司级攻关项目。
孙柏慧所在班组的工作内容是提升硬质合金件产品质量。这对孙柏慧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面对的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成员,并且,班组的制造流程为自动化、半自动化焊接,采用的全部是机器人机械手臂,并非传统的焊接方式,焊接过程中使用的焊接粉末按“克/分钟”计算,焊缝成型后续加工余量在0.1到0.4毫米之间,属于精准化焊接。
由于产品类型多,结构复杂,工序繁琐,部分产品制造时间在10小时至20多小时之间不等,为了能够全程跟踪产品制造流程,尽快找到问题所在,孙柏慧每天扎根在现场,学习设备操作,了解产品结构,分析制造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孙柏慧针对不同产品种类制定专项解决方案,主导制作10余种辅助工装,根据产品特性编写了相关操作流程,有效遏制住了常规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
年末,孙柏慧所在班组硬质合金堆焊质量较上年度提升56.3%,到年末产品质量又有大幅提升,部分产品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98%,同行业对标处于领先水平。
年,孙柏慧继续深化技术革新,持续推进主汽阀装配件硬质合金堆焊件的优质降本工作,突破了“等离子喷焊大直径工件”的瓶颈问题,将焊接时间缩短到10小时,提升效率12倍,单件节约焊材费用元。年,他带领班组出色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某重点工程项目全钛水室焊接工作,为重点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焊接人才“森林”
孙柏慧如今是“孙柏慧创新工作室”和“孙柏慧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省级工作室的负责人,是哈电集团唯一的90后首席技师、高技能专家。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孙柏慧先后举办窄间隙埋弧焊、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工程焊接等培训班。
年,孙柏慧向分厂领导提出举办管板密封焊接培训班,给所有操作者讲解设备的组成构造、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设备枪头的调试保养等知识。经过此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管板密封焊接队伍的实际操作水平,减少了焊机的故障率和备件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为生产过程的顺利组织提供了保障。
年,在孙柏慧的带领下,一名员工进入全省青工岗位技能大赛前10名,一名员工荣获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并被集团授予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年,孙柏慧培养组建全钛合金生产小分队,填补公司此项产品制造队伍空白,为提升焊工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年,孙柏慧带领班组成员在保证正常产品制造的同时,还承担了重点项目焊接应用、转子轴径修复试验、高中压转子轴径焊接及全部焊材进厂复验工作,穿梭在公司急难险重项目制造中。
独木不成林。“希望身边的伙伴们一起进步,都能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成就公司焊接人才的‘森林’。”孙柏慧说。
多年工作下来,孙柏慧摸索出自己一套工作方法,“每天下班会对当天的工作做一个汇总,包括产品流转、人员等都要记录一下”。
生产安全以预防为主。“什么样的产品用什么样的人。”孙柏慧认为,“必须了解每一个人的技能水平”,才能对第二天的生产任务预先安排适合的人员。
“每天下班后,都要针对第二天的生产任务做充分评估,评估产品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然后根据产品特性安排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员。第二天早班会继续强调相关产品质量问题和处理措施,同时安排工作任务时仔细进行剖析,做一些预防的要求。”孙柏慧说。
焊接,是一个需要静心的过程。“心一定要静,才能干出一个相对精品的活。从18岁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从一名只会单一操作的技工到现在全方位掌握各种相关技能,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必须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民生周刊》记者畅婉洁徐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