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资源 >> 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
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力量,支持中国的长期抗战。
可以说,抗日战争早期,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争的实质已转变为交战双方经济实力的比拼。因此,加快包括电力工业在内的经济建设成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国电力工业》记载,至年年末,全国发电容量仅为.59万千瓦(不含台湾),其中东北地区的49.30万千瓦已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时中国电力工业同其他工业一样,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则少而又小,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另外,各地电力企业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虽已起步,但其规模与火电相比微乎其微。这样的布局和规模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也给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当时的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事一旦发生,敌骑纵横我濒海地区时,彼时我国几乎全无电气事业可言矣!”
国难当头电力工业被迫曲折内迁
“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在消极抗日的被动局势中节节败退,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电力工业在战火中损失惨重,国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西南和西北地区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为保存沿海沿江大城市中的重要工业,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迅速组织实施了工厂内迁工作,其中电力工业的内迁计划中,主要包括重点电力企业及大型厂矿自备发电设备的转移。《中国电力工业》记载,此次撤退中,国民政府将汉口、沙市、宜昌、长沙、湘潭、常德等地的发电设备共计2.万千瓦,拆迁至后方各地,对来不及撤走的杭州、广州、武汉等地电厂设备就地炸毁。
随着战局的迅速扩大,宁、沪、杭沿线的电力工业如戚墅堰电厂、南京下关电厂等遭敌机轰炸后,发电设备几乎毁于一旦。上海杨浦树、闸北、浦东等电厂,镇江大照、武进、嘉兴等电气公司的发电设备、输电杆线等电力设备设施因来不及拆走,均被日军强行掠为军用,损失严重。
“年10月,日军逼近武汉,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将千瓦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共吨,分别由新江号轮船及33艘木驳船装载,经川江运抵重庆宜宾电厂。”湖北省电力史志专家丁明衡介绍,既济水电公司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民营火电厂之一,主要经营电灯和自来水业务。此次电厂内迁工作得到了广大电力员工的积极响应,他们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克服饥饿、疲劳、交通阻塞等各种困难,肩挑背扛、跋山涉水,将发电设备搬运到千里外的大后方。
相对于大型电厂有计划的内迁转移,一些民营小型电力企业则因当局所提供的条件有限,内迁途中历尽艰辛,损失极为严重。《宜昌县志》记载,永耀电气公司奉命迁往四川,途至宜宾段,全靠雇用木船,由工人充当纤夫拉船溯流而上,顺利时日约前进两里,更多时须躲避敌机轰炸寸步难行。此行历时半年之久,物资设备损失过半,员工被炸死3人,病死2人,伤者甚多……
“国民政府仓促组织实施的内迁工作,虽然将一部分电力设备安全转移到后方,但损失十分惨重。以湖北为例,战前共有装机20千瓦以上电厂26家(不含厂矿自备电厂),日军入侵后,除武汉、大冶仅存的少数电厂被日军强占外,其余全部倒闭。”丁明衡认为,战时电力企业和设备的内迁,为国民政府在大西南、大西北后方重建经济基地提供了电力保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战时军需民用的电力供给,也促进了战时大后方的经济开发建设。
战火纷飞电力工业遭受残酷掠夺
受战争影响,初兴的中国电业或毁于战火、或被迫拆迁、或被日军强占,可谓是横遭浩劫。据《中国战时经济志》记载,在中日战争之第一年,中国发电所之损失巨大。
凡被日军占领地区的电力企业,立即转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时体制,华北方面设立“华北开发公司”以控制平津一带的电业,华中、华南方面设立“华中水电公司”和“汉州电业公司”分别控制华中江南一带的电业,东北方面设立“满电”以控制全东北的电业。这些公司对沦陷区的电业,原官营者予以没收,原民营者强行予以没收或合营,即对所有电力企业强行兼并,重演“一元化”故伎,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服务。
“从年开始,日本通过诱骗和强奴中国劳工的手段,在松花江、鸭绿江、抚顺、阜新等地开展较大规模的电力建设。”据吉林市劳工纪念馆馆长闻贵芳介绍,仅丰满电厂就有数千电力工人和10余万劳工参与修建大坝,这些中国工人和劳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稍有怠慢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
因为饥饿、疾病、镇压、杀害、工程事故等原因,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遗体被扔进“万人坑”。参加过丰满电厂建设的日本工程师内田弘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死亡者最高纪录,年(昭和14年)7月,月计78人,平均每天死亡2.6人。造成这么多人的死亡,我们向中国人民深表歉意。”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广大电力工人竭尽全力,不惜一切牺牲,为保护民族电力工业、支援前线抗战、开展后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11月,上海沦陷。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童世亨拒绝和日本电力企业合作,主动停业抵抗。他闭门谢客四年,撰写了三卷企业回忆录,为中国电力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彰显了中国电力人的民族气节。
年9月,武穴光明电灯公司经理陈云山及3名工人为保护发电机组设备,被日军残酷杀害。该公司配电工陈实在逃生中,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投奔到抗日革命根据地延安,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名出色的革命领导干部。
年前后,日本通过名义上的合资和直接实行军事管理两种形式,全面控制了东北三省及北平、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电业,强行霸占公用电厂38个、自备电厂62个、送电线路.7公里、配电线路公里、变电容量5.万千伏安。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为进一步掠夺华中地区资源,采用同样的做法,对武汉等城市的水、电事业进行大肆吞并和接管,形成对华中地区电力工业的全面垄断。
举步维艰电力工业在战火中前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政治战略目标,希望通过长久的抗战,将日本拖入战争的深渊,直至其资源耗尽,从而取得抗战的胜利。
“日本战争力量虽然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武汉地方史志专家吴明堂认为,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中日双方都在全力开展工业经济生产建设,而电力作为工业建设体系中的基础,自然成为双方急需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中国电力工业志》记载,抗战初期,为加强战时电力建设,解决后方缺电困难,~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过独资和合办形式,分别在湖南、贵州、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设立电厂。但终因战局变化,海防失陷,海外订购机组无法及时运进,以及燃料供应不足、煤价与油价激增等原因,迫不得已而停业者众多。至年,停产倒闭的国营和私营电厂共计有48家之多。
同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电力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阎店子创建发电厂,尽管发电功率只有3千瓦,却将原有的几十个无线电台的联络范围,一下子扩展到了国统区乃至苏联。这成为我党领导电力事业发展的开端。
年春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八路军师的官兵,在河北省涉县西北清漳河的赤岸村建起了一座10千瓦木质水轮机发电站,供军工和照明之用。赤岸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
至年,全国在解放区和大后方共筹建大小电厂30多个,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如岷江电厂、宜宾电厂、汉中电厂、天水电厂、衡阳电厂、沅陵电厂、辰溪电厂、柳州电厂、昆明电厂、自流井电厂、兰州电厂、贵阳电厂等,共计新增发电设备容量超过3万千瓦。不过,这些电厂容量最大不过千瓦,且多为东拼西凑的旧机组修复而成,有的直到日本投降时还未完全建成。
在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其侵略战争的需要,通过大规模电力建设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以东北电业为例,日本分别以丰满电厂、抚顺电厂、阜新电厂为中心,向长春、哈尔滨、抚顺、沈阳、鞍山、营口、锦州地区送电,构成联结东北三省主要负荷中心的千伏电网。至年日本投降前,东北地区发电设备容量达.2万千瓦左右,比年增加67.5万千瓦。当年东北电业的每一个“千瓦”和每一个“千瓦时”,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汗。
重获新生电力工业走上光明之路
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分别接管了敌伪经营的电业,如北平、天津、唐山、石家庄、苏州、青岛、海南岛、安庆、广州、武昌、大冶、锦州及丰满等地的电厂。而上海、汉口、南京、无锡、杭州、镇江、芜湖等地的民营电厂和外资电厂,则分别发还给原业主继续经营。
“当时国民党不仅接管了沦陷区的全部电业,还对解放区的电力工业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掠夺,将共产党的用电空间范围压缩得很小。”原国家水电总局局长何纯渤早年回忆。日本投降后,八路军迅速进驻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并派人接管了东北三省电业。经过广大电力工人夜以继日的抢修,哈尔滨、镜泊湖、牡丹江、鸡西、北安、抚顺、鞍山、阜新、本溪、铁岭等城市全部恢复供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占领东北战略计划的第一步。 而在解放区,面对资金短缺、物资匮乏、技术薄弱、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筹建自己的电站,如被誉为“边区创举”的河北平山县沕沕水电站、河北曲阳县葫芦山火电厂、山西长治县刘伯承电厂等。这些电厂的建成投产,不仅为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保障,在支援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电力建设人才。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国电力工业在内忧外患中跋涉前行。《中国电力工业志》记载,截至年年底,全国的发电容量共有.86万千瓦,年发电量仅为43.10亿千瓦时。然而,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国电力人担负起“先行官”的使命,同共和国的亿万民众一起,踏上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光明之路。
始建于年的丰满发电厂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三次扩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跨入百万千瓦电厂行业。年10月,国家发改委核准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新建6台单机2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保留原三期2台14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7.09亿千瓦时。
年9月,阜新发电厂1号汽轮机组竣工投运,毛泽东主席特意发去嘉勉电,高度赞扬电力建设职工的新创举。后经多次扩建,到年4月,电厂装机容量达57.4万千瓦,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至年,阜新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95万千瓦,成为东北电网的主力调峰电厂之一。
年8月,经过四期扩建的上海闸北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7.06万千瓦,是解放前的13倍,成为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年发电量30余亿千瓦时,占上海地区电厂发电能力的五分之一。时至今日,闸北电厂仍担负着上海电网峰谷负荷的调频使命。
从年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的石景山发电厂,年3月改名为北京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市第一家现代化大型发电供热企业,曾是北京地区电力负荷的重要支撑厂和主要的供热电厂。今年3月19日,有着93年建厂史的京能石景山燃煤热电厂烧尽了厂里的最后一块存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年10月,曾经的远东第一大发电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的2号发电机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百年来,杨树浦发电厂先后向全国各地的多个单位输送了多名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一些老电厂(包括民营和外资电力企业),如南京下关发电厂、抚顺电厂、戚墅堰电厂、宜宾电厂、贵阳电厂等,通过抢修恢复和增容扩建后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一些电力史志专家认为,虽然大部分老电厂现在已经停止运行,或转型发展,但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见证,它们永远值得中国电力人铭记。
历史不会忘记,在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下,神州大地上一座座城市陷入黑暗之中;历史不会忘记,松花江畔令人胆寒的“万人坑”,依然弥漫着70多年前的悲惨和恐怖;历史不会忘记,在民族存亡的国难当头,一个个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力英雄慷慨而去的背影;历史更不会忘记,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顽强精神。来源:国家电力杂志;作者:周继军;原标题:不能忘却的纪念——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新能荟,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