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汽轮机 >> 燃汽轮机资源 >> 大国工匠董礼涛以匠心驻守中国创造
新华社哈尔滨5月5日电题:大国工匠董礼涛:以匠心驻守“中国创造”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他,27岁成为高级技师,创下了当时公司年龄最小高级技师的纪录;他,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气增压机组,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他,先后有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效益……他是董礼涛,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军工事业部的一名铣工。
年,从哈尔滨汽轮机技校毕业的董礼涛成为一名铣工学徒。他每天干的,就是用铣刀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平面、沟槽、孔洞的加工。生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当时加工要求是将孔洞形位误差控制在0.2毫米范围内,董礼涛却想,能不能将它控制在0.02毫米?
为了实现这个在别人看来是“野心”的“小目标”,他利用休息时间,捧着书本仔细钻研,趴在铣床上反复琢磨。他提出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加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工作仅3年,董礼涛就在公司举办的各类职工技术比武活动中,连续占据冠军“宝座”,先后获得“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荣誉称号。为此,公司曾一度改变比武规则,让他做技术指导,为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参赛职工。
其间,面对一些工友甚至前辈“光会比武,干活儿行不行”的质疑,董礼涛用一次次攻克别人无法攻克的难关证明了自己。后来,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在全公司推广,“董师傅”成了所有人对他的称呼。“正是一次次比武训练,帮我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为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董礼涛说。
年,为适应更高效高质的生产形势,公司设备开始升级改造。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董礼涛就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要领。但在一台进口设备中,一些装配件是公司无法自主生产的,没有成熟工艺和成功经验,只能依赖外协加工,需要支付巨额费用,这成了公司在新项目生产上难以逾越的难关。
“要靠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董礼涛立志潜心研究,熟悉掌握新设备特点,自行设计成套工具,创造性地制定独特加工方案,不但提升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更扭转了以往依赖外购或外协加工的被动局面。
“加工出来的产品要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完美。”董礼涛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年轻工人。他还将自己多年用心积累的铣床加工技法汇编成册,成为最实用的加工指导书。如今,他带的不少徒弟在各类技术比武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生产中的骨干力量。
董礼涛组建了工作小组,每天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