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汽轮机

古代人都发明了哪些飞行器

发布时间:2024/12/10 15:21:09   

“经典传说”栏目曾播出一个科技探索节目,介绍神秘的中国古代岩画中的“飞机”。本期节目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新疆西北部哈巴河县的多嘎特山谷。在多尔加特山谷的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疑似飞机、飞碟、火箭等的图案,并立即展开了调查。根据该计划,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疑似飞机的岩画在使用C-14探测后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这个节目不长,只持续半小时。视频画面、解说词和配音都充满了神秘感。然而,岩壁中有着数万年历史的疑似飞机图案是什么?它们是中国古代的飞机、古代的狩猎工具还是外星人的飞碟?观众们在迷雾中听着,直到节目结束才有最后的结论。

说到这里,一定有读者好奇,中国古人发明了飞机吗?如果是,他们发明了什么飞机?本文将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

《飞天》·舜帝·竹蜻蜓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飞行的梦想。在佛教绘画中,有飞天菩萨、天女、伎乐等所谓的“飞天”形象。“飞天”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中描绘的“飞翔”人物大多体态丰腴,在天空中飞翔时衣着飘逸,动作优美;雕塑人物或演奏乐器,或在世界上撒花。。。这些艺术杰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超越肉体,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梦想。

“飞”只是寄托了中国古代人的梦想,那么中国历史上真的有人会飞吗?

据说古代的领袖舜是第一个使用工具飞行的中国人。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的继母和弟弟经常在舜的父亲——失明的老人面前说舜的坏话。他一来一去,失明的老人就对舜恨之入骨,想杀人。有一次,盲人请舜修理谷仓的屋顶。舜上去后不久,盲人悄悄地点燃了谷仓。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他用两顶大斗笠做翅膀,从谷仓里滑下来逃跑。这是中国历史记录中最早使用飞机的故事。显然,舜的斗笠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降落伞。

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简单而神奇的玩具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竹蜻蜓的形状是T型的,通常由竹子制成。水平的是一个螺旋桨,中间的孔后面插着一根竹签。用双手摩擦竹签,竹蜻蜓就会飞向天空。18世纪,竹蜻蜓传播到欧洲,被称为“中国飞顶”。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对竹蜻蜓着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是模仿和改进竹蜻蜓,并分析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竹蜻蜓是现代直升机的原型。

风筝和飞车

风筝被古人称为风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木制风筝。据考证,东周人墨子“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造风筝,飞上天”。粗略地说,墨子的木制风筝已有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技术开始在市场上普及,纸风筝也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一代又一代,风筝制作技术不断被引入,材料和技术也越来越复杂;风筝的风格和性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唐朝李亢编撰的《独异志》中的记载,梁武帝出于军事目的使用风筝来传递信息。1世纪,在蒙古军和金军之间的战争中,金人曾送风筝和附上传单,鼓励被俘士兵叛逃;当风筝飞过蒙古军战俘营时,他们剪断了绳子,并将传单铺开。

以上都是无人风筝。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关于风筝载人的记载。

例如,公元19年,为了攻打匈奴,王莽下令招募权贵。有一天,有人说他会飞,王莽很高兴让他当场展示。该男子随后在长安进行了飞行表演。《汉书·王莽传》对此事记载如下:“以大鸟菖蒲为两翼,头身皆毛,领环钮,飞百步,落。”

这是我们古代人民逃亡的重要记录。不幸的是,文本过于简短。不仅“飞行员”没有名字,飞行方式——“通音欢牛”也很模糊。然而,后人推测此人最有可能使用风筝滑翔的原理。

中国古代飞行的另一个记录发生在年。据《北史》记载,当时北齐的皇帝是高阳,此人残暴,经常鲁莽。在一次宗族冲突中,他屠杀了对方多人,只留下一个叫袁皇头的人。高阳命令人们把袁皇头放在67英尺高的平台上,强迫他坐着风筝跳下去,以供自己消遣。令人惊叹的是,元朝的黄首随风飞出城,安全降落。

商朝七胡人和明代工匠徐正明制造的“飞车”。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飞车”不只两辆。

葛洪在道教经典《抱朴子》中记载了一种叫做“飞车”的机械。书中写道:

“你可以用枣心木作为飞车,用牛皮作为环剑来引导它,或者用坎宁年作为五蛇六龙三牛来穿越帮派并骑着它,上升40英里,成为太清。”仔细分析这段话后,不难发现,这很可能是一只有力量的大型竹蜻蜓——用一把薄刀片作为旋翼,中间是轴承,底部是用来蓄力的弓皮绳。一旦拉动皮绳,转子将通过扭矩上升。

元顺年间,一位王姓画家还制作了一辆“飞车”。据记载,这种“飞车”两侧都有翅膀,内部装有轮子,旋转时可以自由升降。上面装了一个袋子,顺着风的方向,张开嘴吸它,这样风就会从后面吹到前面,翅膀就会像帆一样,山就会越过,光就会像燕子一样轻。一次行驶英里是可行的,速度越高,速度越快。

另据记载,明宪宗年间,松江城的人们在空中看到了一件身份不明的器物,当时被称为“飞车”(又称“飞船”)。“飞车”从东向西飞行,转向东方,最后缓慢盘旋,降落在一座建筑物上。后来,人们发现这辆“飞车”是用竹笋编织的,但司机早已不见了

惊天动地的大炮,“神火飞鸦”,“火龙水”

在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在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

最初由中国发明的火药制成的火箭是由人类用弓发射的。后来,人们发明了直接利用火药动力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的结构类似于现在春节期间使用的交火的“火力”机制。箭上有一个纸管,里面装满了火药,纸管的末端有一根引线。铅点燃后,火药燃烧起来,变成一股猛烈的气流,从尾部喷出。火箭可以利用喷气气流的反作用力快速前进。

这种由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很可能出现在宋代。《宋军志》记载:“兵部令石凤吉生等入火箭法,令试,赐衣帛束。”还有史料记载,年,金军进攻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军使用火箭与之作战,给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明朝,火箭的威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明初,根据火箭和风筝的原理,有人发明了最初的导弹——带翅膀的“撼天大炮”。攻城时,只要在顺风中点燃铅,惊天动地的大炮就会一直飞入城中。当铅燃烧时,火药就会爆炸。

明代还有一种叫做“神火飞鸦”的火箭。这是一只用竹条做成的“乌鸦”。它的内部充满了火药。发射后,它可以飞行米以上。当“乌鸦”掉到地上时,它背上的火药线也燃烧到了最后,造成了“乌鸦”内部的火药爆炸,一度燃烧。“神火飞鸦”可以在陆地上焚烧敌人的兵营,在水面上焚烧敌人船只。

这两种东西——惊天动地的大炮和神火飞鸦,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弹。

不仅如此,明朝军队还将数十枚火箭装在一个大桶里,并将每枚火箭的药线连接到一辆公共汽车上,从而创造了所谓的“蜂群”。使用时,你可以点燃呼吸线并将其传播到每一枚火箭上,这样数十枚火箭就可以以无穷的力量一起发射。

根据明朝重要军事工作《武备志》的记载,明朝发明了一种称为“火龙水”的原始“两级火箭”:用一根五英尺长的竹筒制作一条龙,两个大型火箭绑在龙的前后。这两个大型火箭实际上相当于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飞行。这是在龙的腹部安装几枚火箭的第二阶段。使用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飞到两三英里外,然后铅燃烧安装在龙肚子里的第二级火箭。这些火箭直接从龙口飞出,燃烧敌人。

在明朝,一些官员梦想利用火箭的力量实现载人飞行。这件事是外国人赫伯特·图姆在他的书中写的。他写道,在明朝,一位名叫万虎的官员曾在一把椅子后面安装了46枚大型火箭。人们坐在椅子上,双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请人用火点燃这些火箭。他希望利用火箭推进的力量和风筝不断上升的力量让自己向前飞。遗憾的是,测试没有成功,但万户飞天的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孔明灯和马灯

说到孔明灯,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历史记载。大多数孔明灯是用松脂作为燃料。早期,它经常用于在夜间军事活动中传递信息,因此也是一种“信号灯”。现代人经常用它来祈祷,因此也被称为“许愿灯”。

孔明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飞行器发明之一。据《淮南万壁书》记载,“艾火使鸡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燃烧的艾火放入蛋壳中,艾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使蛋壳飞。

为什么蛋壳会飞?事实上,原理很简单。这就是“热气球”原理。孔明灯的原理也类似。孔明灯发明后,它不是民用而是军用。在唐宋时期,孔明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直到晚清,孔明灯一直是指挥作战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根据明朝军事著作《集校新书》,明朝将领戚继光成功地使用了不同颜色的孔明灯组合,指挥了夜间对日作战。

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人们后来用蜡纸制作孔明灯。该纸阻燃、防雨、集气。诗人陆游在《灯笼》中说:“灯笼薄如蜡纸,半透明如云母,光线清澈。”古代孔明灯的制作方法与现代相似。一般是用竹条扎成球形灯架,顶部不留出口,用纸粘贴,防止漏气。在灯下点燃松节油后,灯中充满了热空气,孔明灯可以升起。

与孔明灯一样,行灯也利用了热的原理,据说是五代时期沈其娘发明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孔明灯向上升起,而马灯在地面上旋转。聚光灯利用热对流通过较低的热空气的上升驱动叶轮旋转,这与现代燃汽轮机的原理相似。因此,一些人认为马灯是现代喷气发动机的鼻祖。

宋朝的人非常喜欢走马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映光鱼不见,转影骑马灯》是一种骑马灯。与火药一样,马拉灯笼也在宋代传入西亚,然后又传到世界。

现在,马灯工艺已经完全普及,普通艺术家也能做到。在春节期间,一些地方的庙会上经常挂一些“马灯”,供大家欣赏。但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正在观看的实际上是喷气发动机的原始原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278.html
------分隔线----------------------------